2022年5月7-9日
成都世纪城国际展览中心

新闻中心
北京确认接诊鼠疫病例!鼠疫,离我们很远,也很近!
发布于:2019-11-13来源:健康时报   
11月12日下午,一条关于“北京朝阳医院确诊鼠疫,大夫被隔离,医院急诊停诊封闭”的消息在网上和朋友圈流传。
 
流传的大概内容为“北京朝阳医院确诊了两例鼠疫患者,大夫已经被隔离,医院急诊被封闭”;伴随流言的还有“唾沫传染”等信息。
 
最新官方消息确认,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11月12日晚,北京朝阳医院相关负责人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问询时表示“患者目前已经不在朝阳医院,转去别的医院,具体情况等待官方通知。并表示“没必要恐慌,一切尽在掌控中”。
 
健康时报记者11月12日晚上20:51分赶到北京朝阳医院,医院急诊已正常开放。询问多名患者家属及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急诊依然接诊,一切正常。

11月12日夜间,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摄

 
11月12日21点41分,健康时报记者又以现在要去医院急诊就诊为由,致电了医院24小时值班电话。值班人员回答,“今天医院有一些内部问题有过停诊,建议您尽量不要现在来医院。”原因是“大夫调配起来人不是特别充足,耽误您看病的时间,要是离得近开个药的话也可以来,就是接诊时间不太好保证。”“如果是看病的事儿,为了您能尽快看上病,建议先去别的医院就诊。”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对鼠疫的介绍,鼠疫为甲类传染病,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曾在2017年发布《鼠疫离我们很远,也很近》的文章,对鼠疫的防治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鼠疫的流行历史概况

 

说起鼠疫,这个古老的传染病,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接近1.7亿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约1亿人,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即中世纪的“黑死病”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鼠疫流行才有所控制,呈散发流行状态,20世纪70-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1000例左右。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如1989年至2003年,全球25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我国也是深受鼠疫影响的国家之一。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我国发生过6次大流行,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死亡约1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多个省区仍然存在着不同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近些年一直有散发病例发生,因此,我国对鼠疫防控工作也一直没有放松。 
 
鼠疫是国际检疫传染病,
也是我国甲类管理传染病 
 
鼠疫和霍乱、黄热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鼠疫同时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鼠疫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鼠疫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

 

1. 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旱獭等。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 传播途径 
 
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少数病人是因捕猎、宰杀、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谈话、呼吸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传播,可以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 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鼠疫的主要表现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抢救不及时2到3天内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病死率几乎达到100%。 
 
鼠疫的诊断和治疗

 

发病前10天内曾到过鼠疫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病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诊。 
 
确诊或疑似的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药物首选链霉素,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鼠疫的预防

 

灭鼠、灭蚤,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鼠疫的主要措施。 
 

1. 控制传染源 

 

消灭动物传染源,广泛开展灭鼠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做好控制工作。 

 
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坚持就地、就近隔离治疗原则,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分别予以单间隔离。同时应对直接接触者在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2. 切断传播途径 
 
彻底灭蚤,减少被叮咬的机会。 
 
避免接触染病或死亡动物。 
 
疫区实行“三报三不”制度。“三报”: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3. 加强个人防护 
 
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预防性治疗

 

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被疫区跳蚤叮咬的人、接触了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鼠疫菌时发生意外事故的,均应当进行鼠疫预防性治疗。 
 
药物可选用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磺胺、环丙沙星等。必要时可肌肉注射链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均为7天。 
 
对旅行者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虽然没有发布针对前往马达加斯加的旅行警告,然而,对前往鼠疫地区的旅行者可能面临的感染危险做了如下建议: 
 
野营或狩猎时应避免与啮齿动物接触,避免与死亡动物,感染动物的组织或物质接触;应避免前往拥挤的地区,避免与肺鼠疫患者紧密接触。 
 
旅行者应使用驱虫产品防止跳蚤咬伤,采取防蚊措施也可以防止跳蚤和其他吸血昆虫叮咬。 
 
出现突发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发炎或呼吸急促、咳嗽和/或血痰时,应立即就诊,并向医生告知马达加斯旅行史。 
 
预防性治疗仅适用于与鼠疫病例或其他高风险暴露(如感染跳蚤的叮咬或与感染动物的体液或组织直接接触)的人员。没有医疗专业人员推荐,不建议旅行者自行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除非医疗专业人员推荐。 
 
展位在线预订

展位在线预定,请认准主办方联系方式!

预定从速